《美丽庐江》(歌词赏析)
阳光普照 美丽庐江
——张晓明词作《美丽庐江》赏析
金志伟
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,家乡是深厚、广博、凝重的,同时家乡也是淳朴、亲切、温润的,她饱含了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和眷恋,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。
在“家乡”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,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沉淀下来的思想哲学、历史地理、文学艺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精髓。
对于许许多多文人学者来说,家乡应该有一种更深沉的、更复杂的含义。“家乡”别称“桑梓”、“故园”、“故里”、“乡关”等。“家乡”从来就和文人学者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。李白《静夜思》、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,都是抒发家乡情结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。历朝历代写家乡的作品举不胜举,要想脱颖而出十分困难。
词作者张晓明的近作《美丽庐江》,就是一首有别于其它的写给家乡的歌曲,它不仅饱含对家乡的深情,还为家乡的发展变化鼓与呼,是一首独具特色的写给家乡的抒情诗和赞美诗。
一、庐江的美,美在山川秀丽,美在底蕴丰厚
在全词的开头,作者张晓明是这样赞美他的家乡庐江的:“绿水青山鸟语花香,周瑜故里温泉之乡。”
第一句“绿水青山鸟语花香”,写家乡的自然美景。如果说,“绿水青山”是概括性描写的话,那么,“鸟语花香”就是细节描写。在作者张晓明的眼中,家乡庐江美得就像一幅风景画。在这幅风景画中,“绿水青山”是背景,也是远景;“鸟语花香”是近景,更是细部。“绿水青山鸟语花香”,作者只用了八个字,就十分精练、也十分精妙地写出了家乡庐江的自然风光之美。庐江历来就有山川秀美之盛,巢湖、黄陂湖、青山湖碧波浩荡;冶父山、岱鳌山、牛王寨群山巍峨。这里有呈现于我们视觉的“绿水”和“青山”,也有诉诸于我们听觉与嗅觉的“鸟语”和“花香”。这样的描写是立体的,也是多角度、多方位的,虽然只有八个字,但信息量很大,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在写了家乡的自然美景后,作者开始写家乡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物产。庐江历史悠久,历朝历代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和风流人物,但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被苏东坡在《赤壁怀古》中大为颂扬的周瑜。“遥想公瑾当年”,无论是《三国志》还是《念奴娇》,周瑜都无疑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。除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外,庐江境内部田野广袤,物产丰饶。在一首歌曲中,我们无法将庐江悠久历史、丰富的物产一一列举出来。作者张晓明只撷取其中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,那就是“周瑜故里温泉流淌”。一直以来,“周瑜故里”和“温泉之乡”是庐江两张最亮丽的名片,也是作者引以为豪的家乡的资源。
庐江底蕴丰厚。享有“温泉古镇、名茶之乡”称誉的汤池,位于庐江县西部,地处大别山东部余脉,与六安地区舒城、安庆市桐城接壤,属丘陵地带。全镇总面积98平方公里,具有得天独厚的名优茶和温泉资源。
汤池镇因泉而建,因泉而得名。据记载公元前164年,汉文帝始建庐江郡,就有汤池的位置,古称“东坑泉”后称汤池,亦称东汤池。据县志记载,宋代王安石谪贬舒州途经此地,曾入池濯足并留有《咏东坑泉》诗一首,诗云:“寒泉时所咏,独此沸如蒸;一气无冬夏,诸阳自发兴。人游不附火,虫出亦疑冰;更忆骊山下,欣然雪满塍。”
二、庐江的美,美在民风纯良,美在人杰地灵
在赞美家乡的风光之美和物产之富之后,在第一自然段接下来的两句作者讴歌的是家乡精神气质、精神风貌:“美丽庐江人杰地灵,勤耕好学心地善良。”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庐江东临巢湖之滨,北靠省会合肥,南近长江,西依大别山余脉。如诗如画的自然、人文环境,独特的山川地貌、丘陵与盆地形成的地域特色,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资源。是一块鱼米富饶的风水宝地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贤良,庐江自古便是人杰地灵、能人辈出的好地方。自西汉以来,古有文翁、左慈、周瑜、王蕃、伍乔,近代有吴赞诚、吴长庆、刘秉璋、潘鼎新、丁汝昌等文臣武将,数不胜数!
庐江位于安徽省中部,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,气候温和湿润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,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东汉时期,王景任庐江郡守时,就“驱率吏民,修起芜废,教用犁耕。”经过数年的耕作,庐江郡就出现了“垦辟倍多,境内丰给”的局面。由此可见,耕作技术的进步孕育了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农耕文明。我们的先民们在这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不但延续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,还滋养了这块土地上最原始的美德和文明。
从此,勤耕好学作为一种传统、一种美德便在庐江这片沃土上生生不息,绵延至今。
庐江民风古朴,自古以来文风盛行。尊师重教、俭行尚学、勤奋苦读、倾力育才成为一种风尚,文化积淀深厚。西汉文翁以教育闻名,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,兴教育、举贤能、修水利,是治理都江堰的第一人,政绩卓著;科举时期,庐江县自南唐伍乔中进士始,至清代,共有进士39名,武进士5名。一千多年来,无数庐江学子白首场屋,青灯黄卷,孜孜以求于功名学问。公元1903年,清政府颁布“癸卯学制”,全国各地先后设立中学堂,如雨后春笋。同年,光绪年间举人、曾担任湖北省枝江知县的庐江卢国华为发展桑梓教育,联系邑内士绅鲍捷三、吴子绳等人,在杨柳依依的绣溪河畔开始筹款营建庐江中学堂,历时两年,到1905年校舍建成。1905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,庐江中学堂正式招生,崭新的学堂敞开怀抱,迎来了第一批30名学子。从此,绣溪河畔有了朗朗读书声。卢氏父子在潜川大地上播下的新式教育的星星之火,终于点燃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辉煌。
目前,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三百多所,在校生十多万人。仅以省重点中学、省示范高中庐江中学为例,恢复高考制度以来,该校共为全国各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一万多人,其中2000年和2001年为北大、清华输送学生12名。
潜川大地好学之风盛行,人人心地美好又善良。这些美德不仅使庐江这块土地人才辈出,还让这块土地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和心地善良的人文精神,从而形成了庐江民众特有的精、气、神。
三、庐江的美,美在阳光普照,美在百花齐放
在歌词的第二段,作者由历史回到了现实,把镜头一下子拉回到现实的场景中:“阳光普照百花齐放,工业腾飞农旅闪亮。不断创新一起奋发,共同走在致富路上。”
这一段的第一句用一个很明亮的句子开头:“阳光普照百花齐放”,众所周知,我们的生命离不开阳光与空气。阳光不仅给地球上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,释放出氧气;还给地球表面提供热能,给万物带来温暖。但这里作者用的不仅仅是“阳光”这个名词的本义,而是用了它的比喻义与象征义。“阳光”是一个明亮的名词,也是一个温暖的形容词。我们知道,正是有了“阳光普照”,才有了世间万物的欣欣向荣、蓬勃生长。作者张晓明在这里用的正是“阳光”这个词的比喻义和象征义,这里的“阳光”是党的温暖,是政策的阳光。正是有了“阳光普照”,我们国家才能够百花齐放、百业兴旺。
在第一句概括性的写出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家乡百花齐放、百业兴旺后,接着,作者把目光聚焦在“工业”和“农旅”这两个重点上。庐江地下矿藏丰富,以矿业为龙头,带动了工业的腾飞与发展,同时,庐江也是农业大县,同大圩不仅有万亩粮仓,还是全国知名的优质稻种育种基地。2022年,庐江县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00亿元,增长42%以上;完成工业投资94亿元,增长2%;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4家,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6家、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家。
庐江县新材料产业以磁性材料为主,是全国知名、安徽省最大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。有规模的企业13家,分别为北方稀土、大地熊新材料、万磁电子、龙磁科技、标兵新材料、辰航新材料、金三隆再生资源、意创磁性材料、天宇磁业、精创科技、美高美、首源新材料、迪维乐普。其中安徽大地熊拥有我国稀土永磁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,安徽龙磁产能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已位居全国第三、世界第五。2020年,大地熊和龙磁科技分别在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。辰航新材料与中国科学院俞书宏院士签署合作协议,成立辰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。
除此之外,庐江还“长藤结瓜”式发展乡村民宿,出台规范意见和扶持政策,建成精品民宿11家。县委政府还不断探索乡村运营和“农舍总部经济”发展模式,签约总部经济企业140家;同时,围绕打造十大旅游景区,建成并开放环冶父山风景道、壕熊世界、小满稻梦空间、蕻野纪露营基地、金汤湖等项目。全县景区全年接待旅游人次856.4万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.5亿元。
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,也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。庐江紧扣“两新一区”发展定位,实施“工业强县、农旅富民、大美庐江”三大战略,打造“两城、三区、四园”和建成“三山一湖、三寨一海”旅游景区,为实现“双千一百”发展目标,打下坚实基础。在县委、政府的领导下,80多万庐江儿女共同走在致富路上。正像作者歌词中所写的那样:“不断创新走向振兴,百姓富裕幸福安康”。这是美好的蓝图,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。
在接下来的第三段,作者这样写道:“来到这里看到希望,黄金水路通达长江。船来船往朵朵浪花,抓住机遇乘风破浪。”
近年来,特别是并入合肥后,庐江的各行各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。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曾经是人们的共识,交通业一直是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。作者在这一段重点写庐江交通的发达与便捷,这只是庐江经济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浪花。但我们从这朵浪花中可以看到庐江经济腾飞的美好前景。
在这一段的第一句,作者充满自信,也满怀热情地写道:“来到这里看到希望”,这里就是作者的家乡庐江。作者充满自豪地说,来到这里看到希望。希望是什么?作者在后面交待了答案。“船来船往朵朵浪花,抓住机遇乘风破浪。”在作者的眼中,这是一片充满机遇、充满希望的土地。作者为什么这样充满自信?在这一段的第二句,作者为我们揭开了谜底,这个谜底就是“黄金水路通达长江”。近年来,庐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是作者只撷取了一条通达长江的黄金水路,这是为什么呢?
庐江本无江,所以别名“潜川”。有人说潜川是条地下河,也有人说潜川是条消逝的河。但作者更相信它是一条潜伏在人们心中的河,一条奔流在人们想象中的大河。潜川这个别名,也反映了庐江人民通江达海的美好愿望,千百年来,生生不息,源远流长。
引江济淮工程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,是安徽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。对于缓解皖北及豫东地区水资源短缺、沟通江淮航运、改善巢湖和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。
四、庐江的美,美在生生不息,美在繁荣富强
在全词的最后一段,作者写道:“同心聚力把爱点亮,前进路上谱写篇章。生生不息走向振兴,美丽庐江繁荣富强。”
这一段的首句“同心聚力把爱点亮”,是承接上一段的“来到这里看到希望”的。庐江虽然有了通达长江的黄金水路,有许许多多的发展条件,但还需要我们同心协力,就能够乘风破浪,勇往直前;就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谱写崭新的篇章,就能够把爱和希望同时点亮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的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。它指的不仅是爱,还是一种奉献精神。奉献是一种爱,是对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。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。奉献是一种态度,是一种行动,也是一种信念。人们常说,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或许是一句问候,或许是一个微笑,或许是一个赞许,亦或是一个举手之劳,都会让人感到温暖甚至欣喜。奉献,方便了别人,提升了自己;奉献,激励了他人,也鼓舞了自己。奉献,是源自内心小小的感恩的心,是对社会和人民的感恩。常怀奉献之心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快乐,心拥奉献之念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。而奉献精神更是一种力量。
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:一支竹篙,难渡汪洋海,众人划桨,才能开动大帆船。同心协力才能乘风破浪,同舟共济可以叫大海让路。正是有了一代代人的奉献、拼搏,才有了庐江美好的今天,才会有庐江更加美好的明天!
2023年2月6日,一个早春时节,庐江县高质量发展暨“一改两为”推进大会在庐江大剧院召开。
俗话说得好,一年之计在于春。机遇稍纵即逝,事业发展不进则退。在县委政府的带领下,我们要立即动起来、干起来、拼起来,迅速掀起大抓产业、大抓招商、大抓项目、大抓作风、大抓效能的澎湃热潮,
生生不息,语自《周易·系辞上》,喻指不断生长。
大地回春,万事万物生生不息、茁壮成长。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,这是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时代。只要我们共同奋斗,只要我们同心协力,就能够让“生生不息走向振兴,美丽庐江繁荣富强。”
卒章显志,篇末点题。词人在歌词的最后点明题旨,这是呼应,亦是赞美。
《美丽庐江》是作者献给家乡的一首强劲有力、情感饱满的赞歌。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,不仅写出了家乡的自然风光、人文历史,还写出了家乡的工业农旅和交通发展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写出了家乡的未来美好前景。整首词气势磅礴而蕴含丰富;节奏明快又情真意切;立意高远而亲切朴实;娓娓道来又催人奋进。聆听她是一种享受,因为你仿佛沉浸在“阳光普照百花齐放”的美景中;聆听她是一种振奋,因为你仿佛走进“同心聚力把爱点亮,前进路上谱写篇章”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和发展画卷;聆听她是一种呼唤,因为你仿佛感受到久违的一种乡情,一种责任,一种担当!